嘉兴市交通运输局关于2023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报告

发布日期:2024-01-25 来源:市交通运输局 浏览次数: 字号:[ ]

中共嘉兴市委、嘉兴市人民政府:

2023年是党的二十大开篇之年,更是嘉兴交通法治政府部门建设的深化提升之年。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省厅年度工作部署,以中编办试点改革为契机,立足新起点、树立新形象、展现新作为,稳步推进法治交通各项工作。现将2023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2023年1-12月,全市共办理行政处罚案件9278起(罚款1万元以上案件579起、停业整顿案件39起,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案件14起,办理行刑衔接案件16起);办理轻微违法行为首违免罚承诺告知案件1225起;办理非现处罚案件6438起,非现处罚案件占全部处罚案件的比重为69.39% 。未发生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未发生相对人不满行政执法决定引发的信访及群体性事件。

一、2023年度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强法治政府部门建设情况

1.强化法治理论学习。局主要领导作为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全面落实党委会议“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制定《2023年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认真学习《立法法》《行政复议法》《浙江省行政合法性审查工作规定》等法律法规,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法治思想。全年共安排各类理论学习27次。

2.规范权力运行规则。为进一步完善局党委领导体制机制,更好地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规范权力运行,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等有关规定,局党委及时调整完善《中共嘉兴市交通运输局委员会议议事规则》,明确重大问题事项清单,从组织原则、决策执行、监督追责等多方面规范,确保局党委依法决策。

3.严格重大行政决策。2023年,《嘉兴市区共享电单车管理考核办法》和《乍嘉苏改扩建工程特许经营实施》共2项列入市交通运输局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清单,从事项征集到集体审议确定,局党委均严格按照重大行政决策流程,严格前期论证、风险评估、征求意见、集体决策等程序环节,为最终项目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二、2023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1.聚焦“一体化”,构建执法协作新格局。一是加快推进长三角毗邻区域执法一体化。积极探索长三角交通执法联盟建设,承接长三角地区信用治超试点工作,与上海、江苏两地交通执法部门签订《长三角一体化(沪苏浙毗邻地区)交通运输领域执法协作协议书》,建成全省首个长三角区域交通运输联合执法示范点。联合执法点项目列入2023年嘉兴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个无差别”破难清单,相关经验在长三角交通运输执法联席会议(上海)上作典型交流,并被《中国交通报》头版报道。二是积极探索大综合一体化执法新模式。创新建立跨部门渣土治理监管一件事工作机制,联合综合执法、生态环保等部门开展护航亚运渣土车超限治理专项行动,查处跨省运输严重超限车辆28辆,最高超限率达171%。探索发布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联合监管事项清单,做到专综结合,监管无盲区。三是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一体化衔接。完善行刑衔接协同执法工作机制,联合公安对“10.20”“10.25”两起渣土车暴力抗法、冲卡逃逸涉事当事人开展专项调查处理,行政拘留1人、刑事拘留1人,对此类严重违法行为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全年,全市共办理行刑衔接案件16起。

2.聚焦“数字化”,提升精准执法新动能。一是稳步推进数字化项目建设。建成“两客一危车载视频”统建项目,实现全市两客一危车辆的全过程视频数据级联。实现全市水上视频监控统一管理,省级在线率保持在95%以上,部级在线率保持100%。完成全市治超非现点位的过车数据归集,完成“船舶码”开发并全省推广,完成省级试点项目《内河水上反走私智控(一期)》立项。二是数智执法破解监管难题。建设推广“嘉兴市水网睿控系统”,智能研判渣土船舶身份和水上交通违法行为。5月17日上线以来,累计核查嫌疑船只226艘次,处理渣土运输违法案件63艘次,移交综合执法及环保部门4艘次,有效破解渣土运输违法行为发现、取证、查处“三难”,相关经验类信息被交通部采用。依托嘉兴铁塔视联网智能预警平台,充分应用铁塔高位视频资源,研发升级无证码头作业、船舶违章停靠等智能算法,智能推送预警信息,提高查处效率和执法效果。三是加快推进非现场执法。强化数字打非,实施精准布控和现场稽查,有效实现违法车辆靶向查处。制定全市2023-2025年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设施建设计划,实现所有省、市、县界、主要干线公路、重点货运场所及桥梁的治超非现执法点位全覆盖。全市非现执法案件占比达69.39%。

3.聚焦“规范化”,打造执法品牌新平台。一是开展执法队伍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谋划“基层建设年、精准执法年、能力提升年”等活动,组织参加新一轮交通执法比武活动,开展法制审核实务、港口危化品码头监管等培训观摩会议,分三批组织参加2023年全省行政执法队伍暨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提能力、转作风、促发展”专题全封闭培训,组队参加嘉兴市首届行政执法队伍岗位技能大比武荣获团体二等奖。二是开展交通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梳理整改各类问题55个,形成典型经验类案例3个,先进经验做法2条,与市检察院共同推进《交通运输领域行政执法与行政检察协同工作机制》建设,并联合印发《嘉兴市交通运输部门与检察机关信息共享工作指引》。三是打造交通执法品牌矩阵。打造嘉法有矩法治品牌,迭代升级《道路运输现场执法规范流程2.0版》。《嘉兴市全省首发交通运输现场执法规范流程》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十大标志性成果”。擦亮“律动禾城”交通品牌,完善《驻队律师具体工作内容及流程指南》(试行),通过驻点办公、随队执法、全程跟踪,为一线开展个性化培训,指导执法人员开展规范化的“综合查一次”,减少“执法扰企”。

4.聚焦“职业化”,彰显执法保障新担当。一是实施码头船舶防污染长效整治。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无证码头非法经营问题整改,部署开展省委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回头看”专项排查,全市累计检查码头2344家次,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41份,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101个,会同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开展联合执法28次,查处码头无证经营28起。推行船舶水污染物“先交付后作业”模式,全市内河船舶污染物接收总量居全省第二。二是深化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加强网约车平台合规管理,下架不合规平台7个,联合多部门查处网约车经营“套路租”行为获评省消费市场秩序违规违约现象专项治理十大典型案例。引入第三方强化对嘉兴港危化品动火作业的监督检查,安全监管一级及以上动火作业次数达2034次,未发生因动火作业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2起违规动火案件被省厅列为典型案例。三是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显担当。承办全省公路综合巡查试点应用现场会、长三角信用工作例会及执法研讨会、全省首次浙北海河联运水上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等重大会议和活动,服务保障浙北海河联运64标箱集装箱船首次实船试航、杭州亚运会水上安保等重大活动,市交通执法队被嘉兴市委市政府授予“嘉兴市先进集体”称号,展现出交通执法队伍的新风貌、新风采。

5.聚焦“数智化”,打造政务服务新样板。一是电子证照应用持续走在全省前列。推进道路运输证照电子化,全市年度新增证照绑卡率达90.55%,超省厅考核任务的50.92。深化内河船舶“多证合一”改革,全年共发放《内河船舶综合证书》1545本,超省厅考核任务的71.67%。二是推动大件运输许可审批“数智化”升级。通过对嘉兴市国省道公路桥梁的技术状况、桥梁结构类型、跨径组合、材料类型进行科学评估,梳理出大件运输主通道关键控制性桥梁210座。全省率先建立起大件运输国省道公路沿线桥梁载重能力数据库,科学划定大件运输桥梁载重红线。三是探索推进“学驾一件事”改革。全省率先出台《嘉兴市机动车驾驶人培训与考试改革暨学驾考“一件事”集成改革实施方案》,打破交通、公安与卫健部门的数据壁垒,实施“九个一”(即“一照”通用、“一表”共享、“一键”择优、“一站”办理监管、“一屏”服务、“一网”约车、“一指”评价、“一本”提优)改革举措,打造全流程闭环的学驾服务管理新模式。

三、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2023年,嘉兴交通法治政府部门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深知,这与长三角交通法治营商环境最优市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是执法理念的转变还不够快。随着新一轮执法改革的快速推进,从根本上打破了交通运输原有的执法生态系统,需要从执法定位、监管方式、源头治理和社会效果等多重维度重新定位交通运输执法。二是执法方式的综合运用还不够丰富。虽然在执法监管中运用了大量非现场执法技术,但多数情况下限于某一类违法行为的单一执法监管,缺少对全量违法种类与现实数据监管运用的有效匹配。三是执法监督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对执法人员理论培训的监督缺乏针对性,对执法人员现场执法全过程无感监督的手段运用还不够多,对执法办案质量的监督也存在滞后性,需更多在前端指导和审查纠错上下功夫。

四、2024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安排

1.以长三角执法联盟建设为带动,优化执法体制机制。一是优化长三角协同执法机制。立足长三角,聚焦区域联动执法难点,完善区域联合执法“一站、两单、三统一”机制,推广应用区域协同执法现场流程、证据标准、处罚裁量的一体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形成可供复制推广的全国样板。二是优化内设机构及职能。结合新三定方案,厘清行业监管与执法监管的边界和重心,优化部门设置和基层站点设置,优化调整案审机制,实现从分散案审到集中案审转变。三是优化执法巡查机制。统筹执法力量,突出重点开展集中巡查和集中执法,补充现有执法力量不足。

2.以党建促队建为目标,全面深化队伍建设。一是深化“五彩党建出彩交通”党建品牌。依托现有交通执法“1+8”党建品牌体系,持续高质量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持领导干部带头,搭平台、建载体、重实效,深化教育成果转化。二是深化清廉交通建设。坚持正向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开展清廉交通警示教育月系列活动,擦亮“清廉交通,执法先行”品牌。开展新一轮交通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推动长效机制走深走实。三是高质量实施岗位练兵。持续推进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伍素质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标准化制度化培训机制,开展分类分级分层培训。组织参加省厅交通执法比武和全市行政执法队伍岗位技能大比武。

3.以数字赋能为方向,加快推动“机器换人”。一是加快项目建设及场景运用。力争年初上线内河水上反走私智控项目(一期),实行部门联合打私,推动项目出成效。二是加快推广项目落地应用。开展数字路政、港口危货安全智控在线等省级应用的推广工作。推广应用水上智能卡口系统,推动工程渣土水路运输违法行为联合查处。三是常态实施数字巡查和非现场执法。完善非现场执法事项库,加大对超限、非法营运等违法行为的非现查处力度,确保非现场执法占比保持在65%以上。

4.以服务重大安保为重点,全面加强执法监管。一是持续开展重大隐患排查整治。深入开展交通运输领域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全力遏制严重违法超限运输行为,加大“百吨王”整治,全面推进信用惩戒,确保公路治超持续走在全省前列。二是持续做好重点领域执法监管。充分运用 “数字布控+现场稽查”等方式,推进网约车合规化监管。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加强市外渣土车船非法运输监管。三是实行常态化“打非治违”。充分利用客运“数字打非治违”,加大涉“两客一危”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5.以品牌打造为主线,不断夯实法制基础。一是加大执法规范化建设。强化执法风纪与执法规范监督检查,推广应用标准案卷模块,加大执法案卷智能评应用,提升执法办案质量。加强执法记录仪平台整合,实现统一监管。二是加快法治品牌建设。探索推进交通执法领域案源治理机制建设,推进“枫桥执法站所”试点建设,开展“五星队长”“十佳执法标兵”评选活动,深化“长三角执法联盟”“律动禾城”“嘉法有矩”等法治品牌建设,新增公益律师联络站5个以上。三是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落实宣传信息计划周周排、月月有通报等制度,充分利用宪法宣传日等时间节点,开展以案释法等全方位多形式的宣教活动。持续开展执法体验周、基层站所开放日活动,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