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车、一座港、船博物馆……嘉兴交通人找寻“在路上”的文脉

发布日期:2024-08-30 来源:市交通运输局 浏览次数: 字号:[ ]


……一记清脆的喇叭声,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缓缓驶来的是一辆典雅而时尚的公交车,红黄相间的车身上,除了有开往幸福四个大字,还贴着漂亮的南湖红船图案。

人群中,不少人举起手机一顿猛拍,甚至还有女生转过身,直接与车头来了几张自拍合影。

这辆回头率超高的车,是刚换了新皮肤不久的嘉兴101路红色旅游公交专线也是“开路先锋·文化万里行”省交通运输工会系统“文化溯源”接力活动首站——嘉兴站的第一张“体验卡”。

81920作为“文化溯源”活动的首站嘉兴本次活动的主题为禾你同行·初心启航”。来自全省各地交通运输战线的代表们,通过一系列站点的亲历体验,找寻存留于历史长河中关于在路上的文化脉络,同时也感受到了交通带动一座城市发展变迁的生动回响。

正如具有特殊意义的101路公交车,带领大家穿梭于城乡间,感受嘉兴城乡一体化的变迁历程;在乍浦俯瞰嘉兴港,涌动着的是关于东方大港梦想成真的自豪感;嘉兴船文化博物馆的橱窗前,丰富的舟船文化历史则向每个人展示了嘉兴作为海河联运关键枢纽的重要角色。

这场文化溯源,不仅是一次对交通发展历史的追溯之旅,也是一次交通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实践。正如每次启航的初心,都会在路上薪火相传。

 

第一站:101路公交车

——城乡一体化的初心之旅

坐在101路公交靠窗的位置,欧阳贤慧的手机一直拍得没停过,嘉兴火车站、南湖景区、中央公园、梅花洲……这个路线,就像条珍珠项链一样,几乎串起了嘉兴最有标签性的景点。

欧阳贤慧来自绍兴,是绍兴市交通运输局直属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同样来自水乡的他,觉得101路的slogan——开往春天简直太有诗意了,开往春天,就是开往幸福,101路也确确实实见证了嘉兴人的幸福感。

“十佳满意公交路线”、“十佳最美服务品牌”……在嘉兴,101路公交有一堆荣誉前缀,据说在当地交通运输系统里,能开上101路的司机,都会让人羡慕。对司机的要求也特别高,全线22名驾驶员,A1驾照平均驾龄都在20年以上。

这条线路全程24公里,途经火车站、南湖景区、学校、公园、镇政府等,一趟下来差不多60分钟,年客流量近200万人次……90后裘佳伟是101路公交的专职讲解员,从202218辆新车换皮肤开始上岗,说起101路的线路、历史、特色,小伙子如数家珍。

多年来,101路公交每日穿梭城乡两地,一趟趟往返间,时光悄然流逝,见证着沿线起高楼、造公园、兴产业、美乡村,感知着城乡跳动发展的脉搏,老百姓的生活也因为这一趟趟连接城市与农村的公交车有了更多改变。

一位老嘉兴告诉记者,十几年前,嘉兴火车站一带都是破破烂烂的老房子,现在新建的1921老站房,还是个森林中的车站,很漂亮。101路的车窗望出去,这些穿越时空的变迁,就是最生动的风景。

行驶间,车拐入一条宽直的大路,路两旁出现了许多卖水蜜桃的摊位,前面就是凤桥三星村了。裘佳伟介绍说,这里出产的水蜜桃,可是全国闻名

多年前,正是随着101路的开通,鲜美的水蜜桃开始从乡村走进城镇,最终销往全国各地。随着101路的滚滚车轮,嘉兴也一笔一画勾勒出城乡居民共同奔富的轮廓。

这条公交线路,见证着一座城市的蝶变,也是初心的回响。

20043月下旬,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嘉兴专题调研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时,坐上了101路公交,从始发站嘉兴火车站上车,到凤桥镇三星村公交站下车。亲身感受嘉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带来的变化后,习近平同志指出:嘉兴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

二十年后,嘉兴也用开往春天的实际行动,回应了这份初心与嘱托。

 

第二站:嘉兴港

——东方大港的梦想成真

从嘉兴市区出发,一路往东,大概50分钟左右的车程,本次文化溯源接力活动来到了第二站——乍浦,嘉兴港所在地。

站在嘉兴港务15楼的数智调度中心,透过落地玻璃远眺,山海相连,有一种独特的开阔气质。

作为一个新嘉兴人,来这边工作8年,还是第一次从这个角度看嘉兴港。于云梅是嘉兴市公路与运输管理服务中心的工会委员,按照她的话来说,这次溯源活动,正一点点具象化地让她感受到自己这份工作的价值。

让于云梅惊喜的,不止眼前所见,还有跨越时空维度的过去和未来。

在随后前往的嘉兴港区城市展示馆,于云梅和其他代表们受邀坐上了一艘科技感满满的飞船,大门一开,便开始了一趟见证乍浦前世今生的VR旅程。

“最早的乍浦真的就像一个小渔村,海岸边停靠着零星的一些小船。”于云梅说,再对比如今嘉兴港的万吨巨轮和密密麻麻的集装箱,“仿佛做梦一样。”

这份山海间萦绕的初心,也同样是梦想照进现实。

1917年,孙中山先生从上海乘巡洋舰经过乍浦,面对宽阔的大海,他惊呼“这里无泥沙之害,其正门出自东海,大远洋轮可随时进出,此处应是一个优良港口。”

4年后,孙中山在所著的《建国方略》中正式提出了建设“东方大港”的宏伟设想,选址的第一方案在杭州湾,“位于乍浦岬与澉浦岬之间,此两点相距约15英里,应自此岬至彼岬建一海堤,而于乍浦一端离山数百尺之处,开一缺口,以为港之正门”。 

在本次溯源活动中,嘉宾代表们也亲眼见到了1933年刊登于《建筑月刊》上孙中山关于打造东方大港的规划图(复刻版),当时港区共被规划为五段,甚至连市区街道规划图都已经有了清晰标注。

虽然种种原因,当时“东方大港”的规划最终未能实现,但时隔近百年后,如今的嘉兴港已昂然崛起,跻身全国沿海重要港亿吨强港。

2023年货物吞吐量达到1.39亿吨,同比增长5.44%2023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40.44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9.29%……置身于展厅,看着眼前这一长串数字,以于云梅为代表的新一代交通人,感受到的是荣光,也是沉甸甸的责任。

等我孩子长大一些,我也会带他来这里看看,这份关于城市变迁的记忆,是可以一直传承下去的。

第三站:嘉兴船文化博物馆

——水乡舟船的光影往事

嘉兴市区有着大大小小的河道水系,从南湖畔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往西北方向行进,再转到栅堰路,眼前就是依水而建的嘉兴船文化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里的宝贝,不仅是嘉兴水上交通发展的缩影,更是一幅幅城市随着运河升级变迁的生动画卷。

,参加活动的代表们,便被眼前一艘精美的船模吸引了目光,它正是馆内最大的船模——漕舫船复原模型。船身长5米,宽0.9 米,按照14的比例缩小复原制作。

据馆长何建春介绍,这是古代督运漕粮的一种官船,我们参照了宋应星《天工开物》的文献记载,然后重新仿制。

一行人凑近了看,甚至还能看见窗户上的雕花和船舱内的桌椅,古代水运人的匠心技艺让大家连连赞叹。

随后的江南水韵展厅,仿佛带所有人坐上时光机,穿越回了那个船影绰绰、波光潋滟的江南水乡。

在这里,千百年来的客船、货船、渔船、渡船、游船……各式各样的船只模型错落陈列,它们不仅展现了水上运输工具的发展变迁,更是嘉兴水乡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是嘉兴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的灵魂。

一路看下来,觉得自己是在重新学习水路大交通的基础知识。齐志鸿是嘉兴市交通运输行业工会联合会副主席,这位资深交通人感慨道,年代、背景、模型……当这些一起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很震撼,关于自己工作的价值,也重新找到了答案。

有意思的是,博物馆还别出心裁复原了一批与水路相关的民俗活动场景,像竞争激烈的踏白船、热热闹闹的赛花船、讨喜迎亲的拦水港等等……这些旧时记忆,无不彰显着嘉兴水乡人民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蕴含着船、水、人之间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如果说,8000年前跨湖桥的独木舟是先民用勇气和智慧埋下的文明种子,那顺着历史的长河顺流而下,最能与这份初心相呼应的,则是1921年停泊在南湖的那艘红船。

在嘉兴船文化博物馆,代表们也见到了复原仿制的红船,那一刻,历史仿佛在时空中交错,沧海桑田,从跨湖桥的故事,到红船的故事,都仍在时间的轨道上向前奔跑,书写着新的故事。

或许,这就是在路上的温度与意义吧。

本次“开路先锋·文化万里行”省交通运输工会系统“文化溯源”接力活动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工会、浙江省交通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办。本次活动共有12个地市(单位)参与,依次开展接力活动。嘉兴首站之后,第二站将在湖州举行。在那里,又有哪些文化印记等着我们去发掘呢?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