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内河船舶码”数字优势 全力构建“信用+监管+服务”水上交通治理模式 |
近日,交通部发布2024年交通运输领域信用建设典型案例名单,省交通厅推荐的《船舶分级动态监管 构建航运信用管理新格局》案例成功入选,其中“内河船舶码”应用场景由我市交通执法队牵头开发建设并推广至全省。近年来,我市交通部门深化信用交通建设与行业治理协同联动,发挥“内河船舶码”数字优势,通过“信用+监管+服务”三位一体实现船舶全生命周期精准监管。 一是全量归集信用数据,破解评价指标“覆盖弱”问题。建立覆盖船舶基本资质、交通事故、违法行为、安全检查、绿水积分等7大类92项指标信用评分体系,设置违法行为和污染排放等负面扣分清单、环保贡献和应急救援等正向激励加分的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系统模型计算,以1000分为基准划分为AA(优秀)至D(差)5个信用安全等级,以“内河船舶码”为数字载体客观展示停泊、航行、装载作业情况。同步向社会公开评价结果、开通异议处理渠道,切实保障船户、水运企业合法权益。 二是信用赋能精准监管,破解传统治理“效率低”问题。以船舶种类和信用安全等级为分级标准,实施差异化检查周期和检查方式,加密高风险船舶检查频次,D级普通货船、客运和危险品运输船舶安全监督周期缩短至2个月。构建信用风险预警模块,推送船舶证书过期、经营行为异常等预警信息,形成船员企业主动整改、执法部门监督复核的闭环处置模式,有效降低航区安全风险隐患水平,2025年1至2月全市水上交通事故数量同比下降56.25%。 三是协同激活无感服务,破解政务资源“触达难”问题。依托数智信用监管重塑服务链条,构建绿、黄、红三色赋码赋分管理机制,抓取信用交通系统后台数据,推进分级分类差异化服务,AA级船舶享受水上服务区优先停泊、使用岸电等便利性举措。此外,用户端通过“浙船E行”、微信、支付宝等软件,实时查询文书记录情况、信用安全等级、违法情况等动态信息,实现船舶日志签注、信息异议等事项“码上办理”,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内河船舶日志》线上签注287艘。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