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平湖两条“水上高速”持续提速 |
5月9日,记者在浙江平湖独山港区看到,一艘万吨货船正在靠泊,港口内连接一线的货运车辆繁忙而有序。同时,作为内河黄金水道大脉动,杭平申线与乍嘉苏线两条“水上高速公路”,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宏大版图中,2024年以来持续提速,海港和内河联运更加优化,高速发展的“海河联运”正悄然书写着区域水运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 在长三角骨干航道网中,杭平申线、乍嘉苏线航道平湖段,恰如该市的两条“水上高速公路”,不仅承载着各个产业区货物的流动,更成为连接长三角核心区域的“绿色大动脉”。2024年,该市独山港区完成港口吞吐量5318.73万吨,由此可见,这两条航道的经济价值在水运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众多目光聚焦于高铁和高速公路时,杭平申线、乍嘉苏线升级改造后的内河航道正以更环保、更经济的方式,重塑着平湖乃至长三角的物流格局与产业生态。 杭平申线航道平湖段西接杭州,东连上海,北通江苏太湖,构成了平湖“外联内畅”的水运骨架。杭平申线航道平湖段的升级改造,将航道等级从原来的四级提升至三级,通航船舶吨位从500吨跃升至1000吨,年通过能力提升300%以上。在平湖市横塘桥水上服务区,我们看到满载集装箱的船舶鱼贯而行,这些船舶不再是小吨位的“小散船”,而是标准化、大型化的现代内河船舶。在该市独山港区航道两侧,智能化航标与北斗导航系统构建起“智慧港航”和“数字航道”,目前,独山港船舶平均待泊时间缩短40%,物流效率显著提升。这种改变不是孤立的,它与上海港、宁波港形成了紧密的“水水中转”体系,使平湖成为长三角港口群的重要腹地节点。 乍嘉苏线则呈现另一番景象。这条连接乍浦港、苏州、湖州等地,内陆腹地延伸到江西、皖南和苏南地区的航道,已成为建筑材料、煤炭货物、集装箱等大宗货物的运输主力。航道沿线,水泥、钢材、造纸、服装、箱包等产业临水而建,形成了典型的“涉水经济带”。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平湖市依托乍嘉苏线,在航道沿线布局了内河码头17家、泊位25个,其中500吨级9个,300吨级16个。另外,该航道平湖段还规划了公用码头3个,其中该市林埭镇交投保通公用码头已建成。更值得关注的是,航道升级后船舶单位油耗降低20%,碳排放减少约15万吨/年,这种绿色运输方式与“双碳”目标高度契合,展现了传统运输方式在现代社会的可持续价值。 这两条“水上高速公路”的经济乘数效应正在平湖全域显现。在空间布局上促进了“T型”产业走廊的形成——杭平申线横向串联起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独山港经济开发区等主要平台,乍嘉苏线纵向连接新兴的临港产业园与传统产业区。而在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近40%的企业原材料通过水路运输,物流成本比陆路降低30-40%。这种成本优势吸引了瑞士乔治费歇尔、德国德西福格等一批高端制造项目落户,形成了“以航道引产业、以产业促航道”的良性循环。2024年,该市独山港区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4.22万标箱,同比增长8.29%,其中海河联运集装箱吞吐量18.48万标箱,同比增长34.43%;平湖辖区累计完成内河港口码头吞吐量1076.3万吨,同比增长14.52%,完成率列嘉兴第一。2025年1-4月份,独山港区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0.29万标箱,同比增长11.02%;其中海河联运集装箱吞吐量4.36万标箱,同比增长13.54%。平湖辖区累计完成内河港口码头吞吐量329.2万吨,同比增长15.79%。这些高质量发展的数据背后,是杭平申线和乍嘉苏线两条“水上高速公路”在水运经济发展中的持续提速和有力支撑。 从更宏观视角看,杭平申线和乍嘉苏线构成了平湖在长三角城市群水运经济发展中的独特竞争力。当陆路交通面临拥堵和环保压力时,水运以其大运量、低能耗的特点成为区域交通体系的“减压阀”。据统计,平湖通过水运分流,每年减少重型货车通行约50万辆次,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万吨。这种模式不仅缓解了公路运输压力,更优化了区域综合交通体系,让陆路和水路多种运输方式各展所长。 面向未来,这两条“水上高速公路”的发展仍需破解多重课题。如何进一步提升航道智能化水平?怎样实现与沪、苏、浙、赣、皖等地航道标准的无缝对接?能否发展更多“水运+仓储”“水运+贸易”“水运+文旅”等新业态的加速形成?这些问题的答案,将成为平湖水运能否从“绿色水上大动脉”升级为“智慧生态运输大系统”的关键。 杭平申线、乍嘉苏线和乍浦港、独山港“海河联运”的成功实践,促进了港航人更加深入地思考:平湖的“水上高速公路”不仅运输货物,更运输着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每一条航道都能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纽带。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蓝图上,平湖市水运经济发展的图景必将更加丰富多彩。5月9日,记者在浙江平湖独山港区看到,一艘万吨货船正在靠泊,港口内连接一线的货运车辆繁忙而有序。同时,作为内河黄金水道大脉动,杭平申线与乍嘉苏线两条“水上高速公路”,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宏大版图中,2024年以来持续提速,海港和内河联运更加优化,高速发展的“海河联运”正悄然书写着区域水运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 在长三角骨干航道网中,杭平申线、乍嘉苏线航道平湖段,恰如该市的两条“水上高速公路”,不仅承载着各个产业区货物的流动,更成为连接长三角核心区域的“绿色大动脉”。2024年,该市独山港区完成港口吞吐量5318.73万吨,由此可见,这两条航道的经济价值在水运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众多目光聚焦于高铁和高速公路时,杭平申线、乍嘉苏线升级改造后的内河航道正以更环保、更经济的方式,重塑着平湖乃至长三角的物流格局与产业生态。 杭平申线航道平湖段西接杭州,东连上海,北通江苏太湖,构成了平湖“外联内畅”的水运骨架。杭平申线航道平湖段的升级改造,将航道等级从原来的四级提升至三级,通航船舶吨位从500吨跃升至1000吨,年通过能力提升300%以上。在平湖市横塘桥水上服务区,我们看到满载集装箱的船舶鱼贯而行,这些船舶不再是小吨位的“小散船”,而是标准化、大型化的现代内河船舶。在该市独山港区航道两侧,智能化航标与北斗导航系统构建起“智慧港航”和“数字航道”,目前,独山港船舶平均待泊时间缩短40%,物流效率显著提升。这种改变不是孤立的,它与上海港、宁波港形成了紧密的“水水中转”体系,使平湖成为长三角港口群的重要腹地节点。 乍嘉苏线则呈现另一番景象。这条连接乍浦港、苏州、湖州等地,内陆腹地延伸到江西、皖南和苏南地区的航道,已成为建筑材料、煤炭货物、集装箱等大宗货物的运输主力。航道沿线,水泥、钢材、造纸、服装、箱包等产业临水而建,形成了典型的“涉水经济带”。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平湖市依托乍嘉苏线,在航道沿线布局了内河码头17家、泊位25个,其中500吨级9个,300吨级16个。另外,该航道平湖段还规划了公用码头3个,其中该市林埭镇交投保通公用码头已建成。更值得关注的是,航道升级后船舶单位油耗降低20%,碳排放减少约15万吨/年,这种绿色运输方式与“双碳”目标高度契合,展现了传统运输方式在现代社会的可持续价值。 这两条“水上高速公路”的经济乘数效应正在平湖全域显现。在空间布局上促进了“T型”产业走廊的形成——杭平申线横向串联起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独山港经济开发区等主要平台,乍嘉苏线纵向连接新兴的临港产业园与传统产业区。而在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近40%的企业原材料通过水路运输,物流成本比陆路降低30-40%。这种成本优势吸引了瑞士乔治费歇尔、德国德西福格等一批高端制造项目落户,形成了“以航道引产业、以产业促航道”的良性循环。2024年,该市独山港区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4.22万标箱,同比增长8.29%,其中海河联运集装箱吞吐量18.48万标箱,同比增长34.43%;平湖辖区累计完成内河港口码头吞吐量1076.3万吨,同比增长14.52%,完成率列嘉兴第一。2025年1-4月份,独山港区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0.29万标箱,同比增长11.02%;其中海河联运集装箱吞吐量4.36万标箱,同比增长13.54%。平湖辖区累计完成内河港口码头吞吐量329.2万吨,同比增长15.79%。这些高质量发展的数据背后,是杭平申线和乍嘉苏线两条“水上高速公路”在水运经济发展中的持续提速和有力支撑。 从更宏观视角看,杭平申线和乍嘉苏线构成了平湖在长三角城市群水运经济发展中的独特竞争力。当陆路交通面临拥堵和环保压力时,水运以其大运量、低能耗的特点成为区域交通体系的“减压阀”。据统计,平湖通过水运分流,每年减少重型货车通行约50万辆次,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万吨。这种模式不仅缓解了公路运输压力,更优化了区域综合交通体系,让陆路和水路多种运输方式各展所长。 面向未来,这两条“水上高速公路”的发展仍需破解多重课题。如何进一步提升航道智能化水平?怎样实现与沪、苏、浙、赣、皖等地航道标准的无缝对接?能否发展更多“水运+仓储”“水运+贸易”“水运+文旅”等新业态的加速形成?这些问题的答案,将成为平湖水运能否从“绿色水上大动脉”升级为“智慧生态运输大系统”的关键。 杭平申线、乍嘉苏线和乍浦港、独山港“海河联运”的成功实践,促进了港航人更加深入地思考:平湖的“水上高速公路”不仅运输货物,更运输着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每一条航道都能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纽带。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蓝图上,平湖市水运经济发展的图景必将更加丰富多彩。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